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虽然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原因是铜红釉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会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

火候一旦过大,铜红釉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而导致纹饰不连贯。

当时烧的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所以无法大规模生产。

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一直延续到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瓷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

洪武年间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

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

一直延续到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才真正烧制出呈色较正的红色。

众人瞩目之间,唐顺脸色肃穆,不苟言笑起来。

他借助着袁建华提供的鉴赏工具,凭借着自身对釉里红瓷的了解,而仔细观摩着手中的小碗。

这只宣德釉里红三果纹碗的造型,呈撇口、深弧壁、圈足。

外表碗壁画着釉里红纹饰,仔细观摩,不难看出,这些壁画乃是石榴、柿子、桃等三种吉祥纹饰。

石榴代表多子多孙,柿子代表事事如意,桃则代表健康长寿。

仔细观摩过纹饰之后,唐顺便是开始端详包浆。

这只碗的包浆厚重,釉里红发色纯正,釉彩鲜明浓艳,跟宣德年间的釉里红瓷表现极为相仿。

唐顺翻过碗身,看向了碗底。

碗底圈足内,写着‘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二行楷书底款。

唐顺仔细鉴别了下底款的字迹表现,循着记忆对比了下清朝康熙时期的官窑款识,随即眉头微微挑动了下。

这只碗的底款,跟康熙时期常用的底款略有出入。

观摩到这一步,唐顺的心中,基本已经有所断定。

粗略一看,这只釉里红三果纹碗应该是清朝康熙时期,仿制明朝宣德釉里红的官窑精品。

釉里红瓷,创于元,兴于明。

明朝之后,清朝之中,釉里红瓷因其鲜艳的纹饰,依旧是被追捧的佳作。

像这类釉里红三果纹碗,在清朝康熙、雍正时期都有烧制成品。

只是相较之明朝宣德年间,清朝康熙时期本朝烧制便较为少见。

这种少见,主要原因还是目前发掘出来的制品,相较之少见。

具体如何,目前还无法参透史实的。

但总体而言,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这只釉里红三果纹碗是康熙本朝本款的话,其收藏价值无疑是极高的。

只是可惜……

心中暗叹了声,唐顺略显遗憾的摇头放下了碗。

“看完了?”

看到唐顺放下碗,众人纷纷挑眉,眼神期待起来。

洪谦更是笑容满面,呵呵询问。

唐顺微微颔首,含笑道:“差不多了吧!”

“如何?”洪谦笑问。

唐顺没有着急回答,而是看向了这只碗的捐献者邹永强,道:“邹老板,小子可斗胆评赏了啊?”

“请!”

邹永强含笑颔首,从容示意。

征得邹永强应允,唐顺这才笑道:“这只碗确实是清朝康熙仿制明朝宣德年间的釉里红三果纹碗样式制品,从其胎质、釉色、彩料等细节,不难看出还是一件精品。”

听着唐顺的断定,场中众人的眉头,都是情不自禁的跳动了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